凤冈县第一中学是“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”、“省级绿色学校”,位于凤冈县龙泉镇文化路(凤冈县城东北角),以“创示范高中,办一方名校”为目标,秉承“传承群英精神,发展绿色文化”的特色,践行“明德启智,求实创新”的校训。以“文明团结,博学进取”为校风、“诲人不倦,敬业奉献”为教风。学校拥有英语和俄语双外语教学。
学校创建于1940年,原名凤冈中学,于2010年3月正式更名为凤冈县第一中学。现有教职工253人,其中专任教师239人,正高级职称1人,副高级职称43人,一级教师84人,硕士研究生6人,研究生课程结业36人,本科以上学历占98%。
校舍建筑面积22847.6平方米,分为南北两个校区。有普通教室72间,多媒体教室2间,会议室3间,道德讲堂一间,微机室5间,图书室1个,师生阅览室2个,建有荣誉室、师生书画室、陈列室,配有专门的音乐、美术、舞蹈教室及设备,建有体育俱乐部一个,标准篮球场6个,200米田径运动场一个,在建400米标准田径场1个,礼堂1个,办公楼2栋,教学大楼2栋,实验大楼2栋,学生宿舍6栋,学生食堂1栋,教师周转房一栋。校园建有数字化网络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。
凤冈县第一中学是凤冈这片沃土上的最高学府,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业绩。1940年10月,贵州省教育厅“省教字八三零零号指令核准成立‘凤冈县立初级中学’”陈如庄先生担任首任校长,1956年升格为完全中学,高中开始招生,1958年,湄潭、凤冈、余庆三县合一合为湄潭县,凤冈中学更名为“湄潭第五中学”,1959年7月“第一炉优质钢”炼成,首届高中毕业生29人全部考入大专院校,同年10,遵义地区在湄潭五中(凤冈中学)召开全区中等学校第一次教育现场会,《贵州日报》、贵州人民广播电台作了长篇报道和专题广播,令狐荣波被选送到北京教育行政学院学习,期间受到毛泽东、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接见;
1960年,第二届毕业生31人中30人考入大专院校,时任校长孙炳承出席“全国文教群英大会”,受到刘少奇、朱德委员长、陈毅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,获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的“先进单位”奖旗和奖状,精装《毛泽东选集》一部,英雄牌钢笔一枝。
1961年,湄潭、凤冈、余庆恢复原建制,撤销湄潭大县,原湄潭五中又更名为“凤冈县第一中学”,学校有高一、高二各两班,初中一年级1个班,二年级3个班,三年级2个班,共400余人,1962年令狐荣波回校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。
1966年 “文革”开始,在“文革”动乱的岁月里,即使规模有限,学校依然坚持教学活动。1968年“复课闹革命”“军宣队”“贫宣队”相继驻进学校,成立“革命委员会”。学校开办师范班9个,330人;风冈一中作为遵义师范办学点招生2个班,58人;另办农机班5个,204人;兽医班2个,49人;文艺班1个。1970年招收普高班2个,97人;1973年初中招生,初、高中均是两年毕业。学校先后开设凌云劳动分校和花坪劳动分校,校办五七工厂,实行半劳半读,半工半读。
1976年“文革”结束,学校重抓平反工作,给蒙冤的教师恢复了政治声誉,解除了精神枷锁,学校恢复了元气;1983年,学校重点推行了岗位责任制,确立了“严格管理,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工作目标”。学校越办越有活力,学校再次走向辉煌,1988年钱瑾同学高二结束直接被保送到南开大学,1989年学校培养出了贵州省文科状元,当年北京大学在贵州只招一个文科生,状元滕义毫无悬念地被北京大学录取,1990年又有钱雪梅同学考取北京大学。
地址:贵州省凤冈县龙泉镇文化路
来源:本篇有部分内容来自成都考试院,以上内容若与学校官网不同,具体以学校官网为准,如有版权侵犯,请尽快与小编联系,我们会尽快修改,谢谢您的合作。作者:xinyide